实事求实来看综合布线ffice ffice" /> 综合布线系统克服了传统布线的缺点是指什么?如果是泛指过去的各种布线,则可能是言过其实。“集成布线系统”是继综合布线系统发展之后的新技术、新概念吗?非也。关于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范围的是是非非,有待于设计人员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,实事求是正确处理。 综合布线克服了传统布线的缺点是指什么 常听说“综合布线系统克服了传统布线的缺点”,这句话到底是指什么?如果是指过去的总线式计算机网络布线,这是有道理的。总线式计算机网络布线,采用同轴电缆,无论是粗缆,还是细缆,的确都存在网络安装、维护和扩展比较困难的缺点。 如果是指电话布线,则未必言之有理。因为电话布线早在综合布线出现之前,就已嵌装于建筑物,与土木工程同存,呈星型分布,安装了分线箱和配线架,并利用跳线实施管理,便于话机数量增减和位置变更。所谓结构化布线就是制定一个布线规划,然后按层次结构预先铺设、配线,并且可管理。如上所述实施的电话布线,完全具有结构化特点,不能说不是结构化布线。综合布线只不过是吸取了电话结构化布线技术的优点,做些改进。通过实践,尤其是“6类”推出之后,人们在反思:4对芯只用1对芯,又是高类线,如此大的代价,电话布线还总跟着计算机网络布线跑吗? 如果是泛指各种布线,则是言过其实。在综合布线出现之前,计算机网络、电话、电视、监视、控制等系统,确实是各行其事,各自使用不同的传输线、配线插座以及接头。在综合布线出现之初,有些工程将这些系统组合在综合布线中,但是这样做的结果,并没有多大的实用效果,并且使工程造价大增。这种作法只能是存在于实验室,或者停留于某些试点工程。不妨在此简述一些具体情况的应用。 楼宇设备控制系统,主干网络拓扑结构一般为总线型,若用综合布线呈星型分布,则双绞线长度大增;有线电视系统,采用综合布线要增加适配器,系统可靠性下降,并且投资比用同轴电缆贵;闭路电视监控系统,若用UTP(非屏蔽双绞线),其屏蔽性能比同轴电缆差;若用STP(屏蔽双绞线),其价格比用同轴电缆贵,并且电源线要另敷。 综上所述,应该说,综合布线在应用中之所以表现出比较强劲的生命力,主要是因为克服了总线式计算机网络布线的缺点,吸取了星型电话布线的优点,接受了结构化电话布线的理念,借鉴了早期的ISDN采用的传输介质(4对芯双绞线)和端口(8针模块)连接技术。它为适应计算机网络持续发展的需求,不断在应用中提高传输速率与带宽,改善传输性能,其配线部件和模块的小型化,更有利于布线管理的改进。综合布线理想化的“综合性”特点,至今没有真正实现。诚然,从长远发展来看,也应当相信不理想的“综合”将会启示人们继续探索,真正实现综合化。 在此也顺便指出,按原意,PCS(Premises Cabling System)、PDS(Premises Distribution System)应译为“建筑物布线系统”或“建筑物配线系统”, 译为“综合布线系统”不够确切。 集成布线系统”是新技术、新概念吗 有的厂商在两年前提出了集成布线系统、智能布线系统等概念。其实集成布线系统是应用了系统集成方法的一种结果,将双绞线缆、同轴电缆、光缆等传输线与室外的连接部件和室内的分配、管理部件组合在一个箱体内,不论名称如何,不过是这种结果的一种产品而已;另一方面,综合布线是在集成布线系统之前,就应用了系统集成方法的一种结果,集成布线系统是把综合布线最初预想、实验、试点的应用广度,根据具体应用而组合,并与同轴电缆、普通双绞线等传输介质共存。 如何处理综合布线工程范围 在进行综合布线工程设计时,线材、构件的配置是较为重要的环节,它直接关系到整个布线系统的应用及工程的总造价,有待于设计人员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,去灵活正确处理关于综合布线工程范围的是是非非。 1.光纤到桌面的应用,由于光纤的支持距离可大于ffice:smarttags" />100米,在不过量的情况下,光缆从BD(Building Distributor,建筑物配线设备)可以直接布放到工作区,不必经过FD(Floor Distributor,楼层配线设备); 2.语音部分,按照电话交换系统的设计要求,对于整个用户配线,可以只设一个用户MDF(Main Distribution Frame,总配线架)进行管理。因此,可以考虑省去交接间FD的主干侧模块,将主干电缆直接卡接在FD水平侧的模块端子上,这样也省去了FD主干侧模块和水平侧模块之间的跳线; 3.“一个工作区的服务面积可按5~10平方米估算”,这个估算值没有多大必要性。原因有两条,一是因为工作区包括办公室、写字间、作业间、技术室、机房等需要设置信息点的区域,情况多种多样,面积大小各不相同,仅就办公室而言,大部分标准办公室,面积不止5~10m2;二是因为在GB/T 50311的3.0.3条中,对于综合布线的基本配置,规定每个工作区是2个或2个以上信息插座,这一规定对于信息插座的数量,实际上是没有限制,这就意味着根据需要而定,不必去片面追求布点密度; 4.如果在实际工程中所需要的布线,不属于综合布线工程范围,那么就应当参照、执行适合的规范以及相关的通信标准。例如,电话布线应当按电话网的配线规范要求进行设计施工。语音干线,无论是位于建筑物之间,还是位于建筑物内,都应采用市话电缆。建筑物之间电话网的主干或者来自市话局的中继线,通常由电信部门设计和实施,采用的是市话电缆。有的园区建筑物之间的语音干线长度达到500~800米,超出了大对数电缆每轴的长度(305米),这样3类、5类双绞线不能满足需求。话音系统的主干,尤其是位于建筑物之间的主干,常需要在配线架上加装防雷器件,防雷器件的频带宽度必须与双绞线一致,才能保证传输性能。3类双绞线的频宽是10MHz,与其一致的防雷器件的价格比用于市话电缆的高得多,而频宽为100MHz的5类双绞线所需成本还要高。 综合布线存在系统集成问题,系统集成的实质是总体优化设计。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物智能化研究所为某保险大厦SCS所作的第二套设计方案,与第一套设计方案相比兼顾国情尽可能地作了优化,投资有所减少,效益有所提高,业主比较满意。在此优化设计方案中,就采用了普通电话线和普通大对数电话电缆。 铜线应用的终结不一定是6类或7类 最初,在北美开发千兆以太网时,意图是在5类双绞线上运行。但是,在实际操作中人们发现,并非所有的5类线缆均可以运行千兆以太网,主要体现在电气性能是否满足千兆以太网所需的4对芯全双工传输要求,即从全双工传输信息出发,在四对芯电缆中,每对电缆及电缆对的不同组合,其NEXT等参量都应当符合规定的5类线缆的技术规范,每一对线都支持100MHz的带宽,4对芯共具有400MHz可用带宽,千兆以太网的设计运行频带正是400MHz。符合现有5类标准要求的双绞线工作于半双工时,即一对线用于发送另一对线用于接收数据时,只需要两对线具有100MHz可用带宽。因此,许多厂商把可以运行千兆以太网的5类产品冠以“增强型”(Enhanced Cat 5,5E)推向市场,美国的TIA/EIA 568A-5是 5E标准,5E也被人们称为“超5类”。 4对芯都工作于全双工模式时,每一对线都被用于两个收发信机之间的双向传输,通过某对线接收数据信号的站点,会同时受到来自另3对线的信号串扰,在线路的两端,对每一对线都要进行串扰叠加。为了在4对芯5E上实现千兆的传输速率,IEEE 802.3ab委员会最终决定采用一种被称为脉冲幅度调制(PAM-5)的编码,并且对电气参数提出了相应的要求。尽管如此,5类线缆毕竟存在有需要电子设备容忍或补偿的缺陷,包括NEXT、FEXT等,还要考虑外部串音干扰。在网络设备的物理层芯片上,用于克服5类线缆性能局限性的晶体管数量超过了总数的50%。物理层的集成度高、技术复杂。因此,在6类产品推出之后,人们曾经认为如果确实需要千兆网应用,而且布线工程尚处在选型阶段,采用5E类线缆并非上策。如同快速以太网一样,有谁会去采用4对芯3类线缆,而将5类线缆搁置一边呢?也就是说,对于布放了5E类线缆的用户来说,到了需要千兆网应用到桌面的时候,只好采购技术复杂的网络设备在5E类线缆上运行。 然而,毕竟由于先实现了千兆以太网跑超5类,致使 6类线缆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。尽管6类线缆速率可达200M到250M,费用却高得很多。因此众多用户为了千兆以太网接入桌上电脑的应用,要么宁愿选择光纤,要么不如选择超5类比较实惠。千兆以太网跑超5类技术的发展,一方面为光纤到桌面创造了一个极好的过渡阶段,一方面限制了6类线缆的广泛运用,使得超5类得到保留相当长时间的机遇。这期间,6类线缆的价格如果降不下来(不只是6类线缆,而是整个6类系统,真正都降到广大用户可以接受的价格),光纤有可能因为被用户选择的机会越来越多,导致光纤的价格与高类铜线差不多,到那时,广大用户自然会转而支持光纤方案。由此看来,铜线应用的终结不一定就是6类、7类,不能排除超5类有可能是铜线真正普遍应用的终结。至于7类铜线,它不是非屏蔽双绞线,不仅价格昂贵,而且安装工艺复杂,对工程维护要求高,不便普遍应用,更不大可能会是铜线应用的终结。 选择何种布线系统,最佳考虑还是由应用决定。目前,千兆以太网主要是作为网络主干用,很难说什么时候真正用于水平子系统到桌面,恐怕到了那时候,用什么产品情况又变了。因为铜缆终将无法超越自身的带宽、传输距离和电磁干扰的限制,替代它的仍将是光纤,或者是未来的某种传输介质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