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则新华社的消息再次引起人们的警觉: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的专家指出,2005年计算机病毒数量大幅增长,突出地表现在BOT类病毒、木马、间谍软件等恶意代码有很大数量的增长。
2月7日,趋势科技安全专家指出:“在2005年的前15大安全威胁中,间谍软件、后门程序、广告程序等“灰色程序”占到了65%,此类报警达到了1100万次。预计2006年,灰色软件的安全威胁将取代传统的文件型病毒。” 间谍软件等灰色软件不但可以侦查出某人电脑的IP地址、喜欢去的网站、上网习惯、购买习惯,甚至可以侦察出你的银行卡的账号和密码,搜集到你个人最重要的“知识产权”或者单位的重要文件,并将其发送出去。 从当前的舆论热点来看,很多人会把产生“灰色地带”的矛头指向操作系统厂商。但在寄希望于微软等厂商不断减少软件中天然存在的“漏洞”的同时,大家不妨换个角度思考一下:如何从自身的工作习惯等因素来不断地清扫“灰色地带”,减少它可能造成的危害。 说到这里,一个名词跳入记者的脑海:5S管理。也许有人会说,这和桌面系统的安全管理有什么关系?看看5S管理的发展历史,就可以看出里面的精髓所在。 5S管理源于日本,是指整理、整顿、清扫、清洁、修养这五个词,最早的含义是指在现场中对人员、机器、材料、方法等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管理。后来这一理念和方法不断地展、延伸,已经超出了工厂管理的范围。 从5S管理的涵义中,我们的确可以受到很多启发,而且可以借鉴运用到桌面系统的管理之中去。所谓整理就是倒掉垃圾、将长期不用的东西放入仓库;整顿就是30秒内就可以找到要找的东西;清扫就是谁使用谁清洁;清洁就是管理的公开化、透明化;修养就是严守标准、团队精神。 可以想见,一台没有及时升级补丁程序和病毒库,文件散乱、无序地存放,应用软件随意下载的电脑,和一个不爱整洁、不修边幅的人没有什么区别,但如果这台电脑实施联入网络,潜在的危害可能要大得多! 美国一家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发表的报告显示,他们对100万台PC进行扫描,发现了2900万个间谍软件,平均一台电脑29个。 面对无孔不入的计算机病毒和间谍软件等灰色软件的侵袭,需要确保电脑系统一直保持最佳状态。 |